04減少食物浪費˙護「鏈」新思維

PEC「強化公私部門夥伴關係降低供應鏈之糧食損失」五年期計畫

徐世勳計畫主持人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研究團隊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估計,隨著全球人口的快速成長(由目前的73億人口增加至2050年的97億人口),全球糧食產量須提高70%方足以因應未來的糧食需求。雖可仰賴農業生物科技,但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的產銷及其穩定性,且農地、水等自然資源的限制,均增加糧食增產的困難度。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同時指出,全球每年約有十三億噸的食物從採收後到消費的過程中損失或浪費掉,占糧食供給消費者數量的三分之一。亞太區域涵蓋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產及出口地區,未來糧食供給困難但糧食需求卻不斷增高之際,欲提升糧食安全的關鍵因素之一,即在於減少糧食產銷過程中的收穫後損失及零售消費端的食物浪費。降低糧食損失與食物浪費無疑是確保未來全球糧食安全與發展永續食物體系的重要策略。

過去我國農政單位較偏向生產型農業,忽略在全球化的影響下,糧食供應已從各國獨立自產自銷,自給自足,轉為透過國際貿易以連結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全球糧食供應鏈或體系。糧食損失與食物浪費可能發生於糧食供應鏈的生產、採收後處理與儲存、加工與包裝、批發與零售,及消費等各個階段與流程。隨著近年台灣經濟發展、外食人口增加與食安標準要求的提升,在現代化企業管控的嚴格標準下,大幅提升糧食供應鏈的糧食損失與浪費。根據本研究團隊估計,2013年台灣糧食總損耗約為367.7萬噸,其中消費端(包括分配、行銷與消費者端階段)的糧食浪費約占整體糧食損耗的64%

為有效降低我國的糧食損失與浪費,一方面可思考增加都會地區及二線城市(或衛星城市)的農產物流軟硬體基礎建設,例如改善批發市場周遭的交通、用地、冷鏈、倉儲、安全檢測與物聯網建設等;另一方面可落實減少食物浪費的消費者教育,建立完整的食物捐贈與食物銀行體系。鑒於降低糧食損失與浪費須透過整合農產供應鏈與公私部門合作方能有實質成效,2012年亞太經合作會喀山糧食安全部長會議中,我國倡議「強化公私部門夥伴關係降低供應鏈之糧食損失」之五年期計畫,目標以達成「APEC邁向2020糧食安全路徑圖」為目標-「2020年亞太地區糧食損失與浪費減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