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農產 圖:台北農產
《請接上頁》
請舉手的時候,台灣學生很明顯都沒有問題,但國外學生總是勇於舉手發問,他們不會因為自己問了蠢問題而感到難堪,也不會有問問題是在浪費他人時間的想法,他們就是把握著機會去得到答案。比起來,受台灣教育的我們,我們一直都習慣的接受老師傳授給我們的,而不敢提問,甚至不會反思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這就是台灣僵化教育的現況。
然而,我想網路世代的崛起或許也可能是轉機,就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般,也使真正有心想充實自己的人有機會尋求更多的學習機會。許多線上教學的學習網站在網路世界大放異彩,無校園的線上大學吸引了許多想自我學習的人們。我去年才聽聞令人驚豔的Khan Academy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可汗學院」(Khan Academy)並不是一所實體學校,而是一個線上雲端學園,只要有網路並且登入,就可以與所有會員共享學習資源,而且一切都是免費!它是目前全世界使用率最高的24小時「網路家教」,口號是「在所有地方,讓所有人都能得到免費的一流教育」(A freeworld-class education for anyone anywhere)這正是網路帶來的便利,應該補足許多學習上的不足。嚴總在書中所提供的Minerva Schools也是另一種可能,和嚴總想的一樣的是,現在的學校老師有多少人是有再進修的?他們是否知道有這樣的線上資源可以分享給學生呢?以目前僵化的教育體系來看,我想是不太樂觀的結果。有多少老師有足夠的能力去使用這些資源亦不可知,畢竟這些資源亦需要一定的語言能力。不過,有目標總是好的!未來大學轉型及分類我想是很重要的,讓學生的發展有更多的可能性,學校培育出的學生應該要能更快的與社會接軌,培養學生即戰力,而非由企業打著訓練的口號繼續剝削這些初出社會的年輕人。
除了教育以外,本書亦談及了觀光產業。我覺得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議題。許多人要認識一個國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觀光,這也是台灣提升自己在國際社會上的能見度的一個好方法。台灣在日本311地震的時候伸出了友善的援手,使整個日本社會見識到台灣人的愛心及溫暖,使台灣人在日本旅遊的時候也得到同等的善意。但,日本以外的國家,尤其歐美,就有許多人對台灣不熟悉,甚至會Taiwan、Thailand傻傻分不清楚。過去曾有外國朋友問我,台灣有什麼好玩的呢?我當下答不出來,覺得好像沒什麼特別的,好像都「還好」而已,加上想著,我說的地名,他們肯定也沒聽過,那麼解釋起來不是很麻煩?但我後來改變了,我覺得這正是推銷我的國家的最好時機,我會開始跟他們介紹台灣的美及獨特。
我覺得台灣的觀光的確需要轉型,就如同書中所提的,應該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舉例來說,台灣的夜市有很多,但近幾年每個夜市都太商業化了,完全沒有屬於自己的特色,不管在哪個夜市,賣的東西都大同小異,這要如何吸引觀光客呢?以泰國來說,我發現他們的水上市場很有名,但不同的水上市場有著不同的風貌,有的可以遊船、有的可以跟當地人一起搭船進行船上的交易,有的可以夜賞螢火蟲。每個水上市場的營業時間也不盡相同,特色也相異。還有台灣有需多的「老街」,我每每到訪都覺得,這此老街一點都不「老」。我感受不到時光歲月的流逝,因那些磚瓦都是新的。這些老街也過度的商業化,全部用著一樣設計的招牌,搭配一些復古的磚瓦、賣復古小物的商店…這實在令人有些可惜。試想,我們到國外去,不是也最愛看一些古城牆?例如羅馬競技場、米蘭大教堂、巴黎聖母院…等。全球的觀光客搶著付門票登上這些好幾百年的磚牆。這我想就是那些老街沒有吸引力的原因。太商業化的下場是連當地人都不想涉足。我個人覺得台灣的花東真的很美很天然,也十分獨特,再加上原住民各部落特有的文化,真的非常的棒!我們不該短視近利,應想想如何永續的分享台灣之美!
前陣子觀光業在抗議政府的政策,認為因政府與大陸關係不佳,使陸客不來了,也使觀光產業冷凍,許多觀光業者喊著快倒閉了。但我覺得這不正是觀光業者仔細想想該如何轉型的時刻嗎?過去為了招攬陸客,這多低價低品質的觀光團一團接一團,標榜環台卻在景點草草了事而只為了帶陸客逛賣店,這樣對台灣經濟到底有多少的貢獻?甚至因趕行程而發生意外,讓外國人對於來台旅遊怯步,是否就是太短是近利的下場?許多國內團也推出便宜的一日遊行程,但內容卻不夠充實,造成帶團到定點拍拍照就走,又有多少人對於景點的背景故事有深入的了解?國人在國內觀光就已走馬看花,又要如何推銷台灣給外人呢?現在陸客不來,我們到日月潭不再人滿為患。一些炒作賣高價給觀光客的賣店也關了,品質差的飯店倒閉,是否也剛好自然的去蕪存菁?陸客不來後,台灣的觀光產業更該思索如何轉型,產業升級才是新的出路,更可使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更加發光發熱!